议员观点
伊斯兰党6月4日(今日)举行党选,该党冲突触目可见。
现任党主席哈迪阿旺不久前放话,要党员自行决定,到底是要拥护效忠党的领袖,抑或支持被其阵营调侃为“行动党同情者”的领袖。此番声明招致霹雳州前州务大臣尼查的回应,他打趣地说,这实际上是在“行动党同情者”和“巫统傀儡”之间作出抉择。
上周六,我和伊党已故精神领袖聂阿兹的长子聂奥玛在一个论坛同台演说。我意识到,虽然同为聂阿兹子嗣,然而他们的政治观点却如此泾渭分明:聂奥玛透露聂阿兹关心民联三党关系,更胜自己的儿子;然而其胞弟聂阿都则宣称聂老从未反对跟巫统合作。
这两种路线的泾渭分明在于:一方渴望赢取布城,另一方则只想保住哥打峇鲁;一方准备与其他在野党联手,在来届大选推翻腐败僵化的巫统政权以振兴国家,另一方则打算跟巫统合作实行伊刑法;一方将马来西亚视为一个包容多元民族或宗教信仰的建构工程,另一方则把马来西亚看作一个只有单一民族或宗教的实体。
双方的矛盾如此根深蒂固,个中恩怨可上溯至1998年,因此决非一场党选可作了断。因此,本周四将是伊斯兰党的一个新的开始,不管是好是坏。
伊斯兰党的诞生
伊党建党于1951年,是由巫统的伊斯兰学者派系所创,其中包括了前首相阿都拉的父亲与祖父。1954年,当巫统下令禁止党员持双重党籍之后,巫统逐与伊党断交,伊党只好孤身上路。1955年7月举行的第一次自治邦选举,联盟在52个议席中狂扫51席,伊党则只夺得1席,近乎全军覆没。
然而在1959年马来亚独立后的第一届大选,伊党一举攻下吉兰丹和登嘉楼州政权,令巫统大跌眼镜。1961年,伊党登嘉楼州议员跳槽巫统,导致该州政权亦拱手相让,一直到1999年大选才收复登嘉楼这块失地。
伊党执政吉兰丹州直到1977年发生“吉兰丹危机”而告终。对伊党而言,吉兰丹州政权更为重要。事实上,伊党的吉兰丹领袖拿督阿斯里,堪称该党自1959年以最强势的人物。阿斯里在1971年才正式当上党主席,并于1982年被推翻。在阿斯里的领导下,伊党与巫统在“马来人捍卫者”方面竞争较量。
1973年伊党成为巫统的政治盟友,并于后来加入在1974年大选前成立的国阵。1977年11月,伊党反对在吉兰丹州颁布紧急状态的国会提案,遭开除出国阵。这事件乃由联邦政府触发并利用以扩大吉兰丹的政治领导危机,最终伊党州议员对当时的受到巫统暗中支持的州务大臣莫哈末纳西尔投下不信任动议。伊党后来也在1978年3月举行的大选失去州政权。换言之,伊党显然被巫统玩弄了。
伊党与巫统在1970年代合作时,马来人特别是年轻马来人渴望新的领导。其时,来自伊斯兰青年运动(ABIM)的安华被视为取代巫统的明日之星。
1978年大选,安华为伊党助选。当时阿斯里曾多次献议安华入党,不过后者于1982年大选前一个星期加入巫统。自此,安华成为巫统的伊斯兰符号长达16年,直到他于1998年9月遭巫统开除。
1982年10月,巫统透过安华为该党建筑伊斯兰门面来振兴该党。与此同时,伊党“少壮派”则在该党的(非选举年)大会上,迫使阿斯里交出主席宝座。1983年1月,近半数的资深领袖包括该党5名国会议员的当中4人,均被新领导层开除,剩下聂阿兹为该党唯一的国会议员。
为了跟旧领导层有所区别,新领导层打出“宗教司领导”(Kepimpinan Ulama)的旗号,也就是该党的这个标签,引起此后争议不断。
从1982年至1998年,即便伊党逐渐恢复元气,但该党仍局限于吉兰丹、登嘉楼、吉打和玻璃市以马来人居多的北马4州。伊党领导层是由宗教学者和运动分子组成,而其党员几乎是农民和商贩。这些人要么就是支持伊党为区域认同以对抗联邦政府,要么就是真心希望看到一个更虔诚的宗教社会的形成。他们并没有想过要赢取联邦政权,反正那是超乎想象的事情。
伊党的烈火莫熄理想主义
然而,1998年安华被革职,改变了伊党的命运。在有关事件一年之后,伊党党员人数翻了一番,从45万人激增至80万人,这当中许多是从新经济政策受惠的新贵和专业人士,地理上集中在西海岸城市。他们痛恨马哈迪和巫统,但可能不信任安华,因此选择了伊党。
在1999年全国大选,马来选民倒戈巫统致使伊党赢得27个国会议席,除了自1990年掌权的吉兰丹州,伊党还重夺了久违的登嘉楼政权。
随着伊党掀起入党潮和非宗教学者的新领袖崛起,于是自烈火莫息运动以降,专业人士对垒长老成为该党每次选举的中心话题。从本质上而言,这无关个人的教育背景,而是政治前景。
伊党主席法兹诺致力推动该党跨越基本盘,从而更广泛地接触马来人和非马来人。套用法兹诺的说法,即伊党必须设法让本身“主流化”。
这是开明派和当权派之战。
2002年6月法兹诺不幸去世,由哈迪阿旺接管主席后,伊党即改弦更张,采取强硬手法回到巩固基本盘的路线。2004年大选伊党大败,再次丢失登嘉楼州政权。
从2004年至2008年,伊党强硬派在经历多次的选举挫折之后终被驯服,中庸得以引航,伊党转型为与印尼公正福利党(Partai Keadilan Sejahtera)和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AK Party)同路的政治路线,或统称“埃尔多安”(Erdogan)。
保守派的回潮
2008年海啸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伊党的国会议席从2004年的6席增加至2008年的23 席。尽管如此,伊党许多保守派仍然对公正党赢得31席和行动党赢得28席而感到不满。当巫统多次伸出橄榄枝,图邀伊党在联邦和州政权共同组成“团结政府”时,对此动心者大有人在。
当巫统及其伙伴推动3R政治议程(种族、宗教和皇室)时,加上传媒推波助澜,伊党对民联其他成员所倡导的非种族新政治感到担忧。
除了原教旨主义者和主流派,在1982年复兴期成长的新一代“埃尔多安”,正迎来属于他们的时代,有者还是当年领导们的下一代。一些强硬的1982年代领袖,会把他们的政治后代栽培在完全封闭的伊党政治系统,从幼儿园到大学,极少与外界互动交流。他们也形成了这次战役的新一代强硬派。
他们的分歧非常鲜明,而且不大可能通过这次党内选举就得以解决。选举结果将对伊党、民联和马来西亚产生重大影响。各方力量亦预料将会重新整合。
注:作者刘镇东是民主行动党全国政治教育主任兼居銮区国会议员。
文章來源: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300741